銀髮族骨折後如何復健?老年人若骨質疏鬆會有什麼問題?
老年人因事故造成的受傷、骨折、跌倒問題、一直都是最常被關心的健康議題,其中年老女性跌傷或發生骨折風險率高,更是高危險群,女性髖關節骨折的機率是男性的1.75倍。
目錄
前言
我們身體的骨骼每天都在不停地重塑(remodeling),骨重塑(bone remodeling)是指老舊的骨組織由蝕骨細胞(osteoclast)吸收後,再由成骨細胞(osteoblast)形成新骨,這是一個反覆循環的反應,而鈣離子就在這反應中不斷的進出我們的骨骼。當我們在孩童及青少年階段,骨頭生成的速度大於骨頭分解的速度,因此可以持續增加骨頭的質量。持續到了30歲,骨頭生成與分解的速度變得相等;當年齡持續增加,骨頭分解速度開始超車,體內的鈣以每年0.3~0.5%的速度流失,尤其是40-50歲停經後的婦女,鈣流失的速度每年會上升至2%,甚至是好幾倍數成長。另外,若過去髖關節受過傷、除了骨質疏鬆問題、也可能更容易患有髖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
透過骨科、復健科、婦產科、新陳代謝科或家醫科等,都可以接受骨質密度的檢測,而當骨質密度T值小於-1時,表示已經處於骨質流失、甚至有骨質疏鬆的狀態。建議您要開始額外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較嚴重的還需要搭配藥物協助,另外提醒運動可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和骨折。
針對停經後婦女應該依照其體適能選擇適合運動量,體能佳者可從事較大運動量,如有氧運動、體操、啞鈴操等,或適量荷重運動和肌力訓練,但若有其他內科疾病,應適量調整運動量。
而對於老年人,因考量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和肌力較衰退,平衡功能和協調度較差,運動時不宜從事速度較快或碰撞運動,以防跌倒和骨折,若合併其他疾病時更應謹慎。可建議適量快步行走、打太極拳、做體操等運動,若年輕起即已從事某項運動, 如網球或爬山,可適量進行,但應隨時注意運動安全。
若不小心真的骨折了,那傷後復健應該要怎麼做呢?
首先,有骨折康復的患者,骨質密度測量結果又低於參考值,復健上強度上要特別小心,最好能有專業復健人員在旁輔助,在復健前,先有10-15分鐘的熱身活動,像是髖骨骨折的話,可以先進行抬腿運動,跟活動踝關節、膝關節,再進行髖關節外展運動、避免受傷處造成肌肉粘黏,或是關節攣縮,而針對特別是脊椎骨折、腿部骨折,有疼痛情形發生,除了一般的藥物治療,復健治療也提供冷、熱、光、電等物理儀器治療,來緩解症狀,適當使用背架或束腹有助於壓迫性骨折病患,達到減輕症狀及提供支撐的效果。
其實在老人家事故造成的受傷、骨折後,若沒有好好復健保養,再加上骨質缺乏,常常會造成後續許多併發症的產生。
骨質疏鬆症往往在骨折前沒有明顯症狀,倘若發生嚴重的脊椎骨折、髖骨骨折,可能造成長久性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或死亡。此外,骨質疏鬆還可能伴隨肌少症的產生,這也是老年人容易反覆跌倒的主因之一。因此如何預防骨質疏鬆及肌少症是非常重要的。再來,如果發生骨折後,除應接受藥物治療,可在穿用輔具下,請物理治療師適當指導,協助恢復日常生活,並增加坐立和步行量,從事適當運動可改善病況,增快復原。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及避免骨折
可以在日常飲食上多攝取鈣質,不過光補鈣效果不夠好,同時攝取鎂、維生素D、維生素k等營養素,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率。
含鈣量較多的食物:例如牛奶、豆類、乳製品、小魚乾、黑芝麻等,另外我們剛剛說的鎂、維生素D、維生素k這些幫助鈣吸收的補鈣好朋友也都能在食物中攝取得到。
鎂,能有助於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調節鈣的恆定,預防鈣離子沉澱於組織以及血管壁,鎂在堅果、酪梨、豆類、全穀類、魚類、深綠色蔬菜都能攝取得到。
維生素D,能促進小腸吸收鈣離子、促進骨骼礦化、維持骨骼的健康,也可改善肌力、減少骨質流失,進而減少跌倒與骨折風險。這維生素D富含於香菇、木耳、雞蛋、紅肉、肝臟類,另外,於戶外適當日曬10~15分鐘,也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喔!
維生素K,可促進骨質的鈣化,還可運送血管裡的鈣離子,避免血管鈣化。維生素K在菠菜、萵苣、青花菜、芥菜、納豆等都能攝取得到。
運動的部分
規律的荷重運動和肌力增強運動,可改善敏捷度、肌力、姿勢和平衡功能,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
(這邊提醒大家,一但停止運動及營養的攝取補充,上述說的益處即會消失,美國骨質疏鬆基金會便呼籲應終生從事運動,維護整體健康,防範骨質疏鬆症。)
〈撰文者:信義適康復健科診所 蔡定達院長〉



【更多詳細內容,歡迎點近來收聽Podcast】
https://www.listencontent.com.tw/podcast/111/lesson/535
下一集|聽對專科,走對診間ep.6女性較容易骨質疏鬆?讓醫師教妳如何補對鈣,預防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