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適合接觸物理治療
目錄
引言:醫療體系中的分工與專業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職種上的分工和技術越來越精細,在台灣就診的民眾往往第一時間接觸到的都是醫師,對於治療師的族群有相當多的不瞭解,無論是各種治療師的專業領域差異、訓練背景、治療師能給予什麼幫助,大多都不太清楚,甚至會有一些錯誤的刻板印象。
以台灣現行的醫療制度來說,醫師更偏向就診時的第一道防線,廣泛性的了解所有問題,從家族病史、內科系統、慢性病狀況等,將較高風險的問題優先排除,甚至提早發現,並將患者需優先處理的問題做排序,視情況再給予藥物、針劑或是手術等治療;而當患者來到治療師面前時,則是有計畫性地去安排整個復健的療程,從減緩疼痛到恢復正常功能的一場長期規劃,涵蓋短期預期達成的目標,以及長期預計能做到的目標。
物理治療師的關鍵角色及時機
類比一下,醫師就像是教育部,而治療師就像是老師,當我們希望整個社會的素養提高,個案的品質提升,教育部端會給出大方向,並排除掉干擾因子,視嚴重情況給予特殊處理;老師則會專注在每位接觸的個案,針對個案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漸進式地指導、引導,讓個案理解、學習,並讓個案可以活用自身學到的能力。
眾多的治療師中,最容易接觸到且患者層面觸及最廣的就是物理治療師,或許很多民眾對物理治療師的印象都是儀器處理、推拿整骨,但實則上,治療師的腦海裡充斥著力學考量、生理機轉、結構排列等各種相關因子,最終不僅是緩解病症,更重要的是後續的動作再教育,促進健康的同時也預防二次傷害。
於此,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什麼時機點需要物理治療師的介入。首先,最常見的即是疾病或受傷發生後,在病症發生後,有時候單只依賴止痛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當錯誤的動作模式不斷發生,身體組織將重複在壓力之下反覆受損而難以根治;其次,手術前後,無論醫師的技術多高明,術後復健才能更快回復正常肌力,且避免過多保護造成的組織受限,而術前也需要復健,這點卻是很多民眾不知道的,大量的文獻都已佐證,術前的復健去維持組織的功能及加強軟組織的強度,是有助於術後復原速度,手術的預後也較好。
什麼是亞健康族群?
最後是亞健康族群,泛指大多數民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全球性調查,80%的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也就是在這個節奏飛快,壓力龐大的社會狀態下,多數人在身心及社會適應上都不是完全健康的。無論是容易肩頸痠痛、腰酸背痛、時不時就閃到腰、容易疲倦偏頭痛,這些種種問題在健檢報告上都未必會呈現出來,卻常常困擾著多數人。而物理治療師能透過功能性的動作、特定動作的檢測,去判斷身體在結構、力量、動作品質、協調性,有沒有哪個環節出了差錯,進而去調整。
大家都知道:要活就要動,而怎麼動才能動的健康,則是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因此也有人稱物理治療師為動作分析師;在醫療觀念陸續普及後,人們慢慢懂得要定期去做健康檢查,但其實所有人也都可以找物理治療師做動作篩檢,避免小毛病發展成疾病,及早正視問題、走向健康,並長期維持身體正常功能,這是未來預防醫學的趨勢,也是我們對自己的身心狀態負責任的表現。
〈撰文者:內湖適康復健科診所 姜筑元物理治療師〉
內湖適康復健科診所
02-8797-7566
台北市內湖區文德路 141 號/143 號
延伸閱讀|誰需要接受徒手治療?
延伸閱讀|脊椎側彎的原因?如何矯正?除了開刀還有哪些物理治療方式?
聯絡我們
為了讓您享有更好的醫療品質,歡迎留下資料,我們將由專人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