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兒童長高「照骨齡」正夯,掌握3個對策幫助兒童長更高
兒童的身高,是為人父母都會在意的事,受少子化的衝擊,深化了家長的擔憂,近幾年家長之間流行起帶孩子「照骨齡」的風潮,想去瞭解孩子長高的空間與可能性,似乎長高才代表孩子有在發育成長的證據,更有孩子身高不能輸,才能贏在起跑點的心態,到底什麼是「照骨齡」呢? 「長高」即代表孩子發育正常嗎?
骨齡到底怎樣檢查呢?
骨齡攝影檢查(bone age study)就是「照骨齡」,臨床上常用來比對年齡、評估骨骼成熟程度的檢測方式。骨齡攝影檢查是具有放射線,利用X光攝影,拍攝一張左手掌與手腕的X光片,以X光片上顯示的骨骼狀態、成長程度以及骨骺板癒合程度等條件來推算骨骼目前的年齡,常用來幫助診斷兒童內分泌疾病或是預測成年後的身高,並非在超音波影像看生長板沒癒合就可以探究骨齡!
評斷孩子的發育,身高僅是其中一個面向
如何評估孩子的發育是否正常,臨床醫師會從生長與發展兩個層面去做評估,兒童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身高、體重與器官的體積增長稱之「成長」;生理及心智的變化與成熟,包括大動作、精細動作、感覺統合、語言溝通、認知學習、社會情緒與生活自理稱之為「發展」,兒童復健科最關注的是孩子的發展是否遲緩。臨床上發展遲緩定義是兒童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在功能發展趕不上該年齡所應有的程度,例如運動、感官知覺、語言、認知、社會適應、情緒及行為各方面的能力,使其在發展上造成各種程度不同的落後現象,稱之為發展遲緩兒童。復健科醫師呼籲早期療育的黃金期間是6歲以前,甚至,在3歲以前做早期療育一年的功效是3歲以後做的10年的功效喔!
復健科診所除了處理急性扭傷挫傷更有看兒童發展的問題,候診區裡兒童不佔少數,在診間裡家長很常諮詢復健科醫師兒童成長的相關問題,故事的起源讓我來跟大家分享!
某天焦急的媽媽把跌倒受傷的孩子帶到復健科診所,很怕孩子骨頭受傷,診斷如看診日常的我,把超音波探頭抹上傳導膠詳細檢查碰撞的部位,所幸,一切安好,僅只是挫傷造成軟組織發炎,並且跟媽媽解釋影像上的判讀
「媽媽您看看這骨頭,這個不是骨折喔是孩子生長板,所以不用擔心」
媽媽此時反而更焦急地回應
「那醫師可以順便看看孩子的骨齡嗎?」
「他在班上身高是倒數的,他是不是都長不高阿?」
「身邊很多家長都有把孩子帶去照骨齡!」
我只能用尷尬又不失禮的微笑回應
「媽媽,超音波不是拿來看骨齡的阿,孩子長高這檔事也不是測骨齡可以解決的!」
兒童要長高,「基因遺傳」關聯性高
兒童順利長高,其中父母遺傳基因扮演了最大的角色,臨床上有「預測身高公式」,會先以父母的身高來預測孩子成年後的身高,公式如下:
男生目標身高=(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3)/ 2 ± 5公分
女生目標身高=(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3)/ 2 ± 5公分
容我舉個例子好了,若父親身高175公分,母親身高155公分,那麼兒子的身高=(175+155+13)/2 ±5,因此,預測身高範圍會落在166.5公分到176.5公分之間,因此,若父母的身高不高,孩子長得很高的機率確實相對較低。既然公式 ±5是可以變化的範圍,表示還是有我們能做得到的部分,以下幫家長整理長高的對策。
成功長高3對策,在身高預測上樂觀的取得優勢
一、選擇正確的運動能有效刺激生長板
運動對孩子發育長高很重要,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與美國「疾病控制與防範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都強調小孩和青少年每天至少須要60分鐘的中高強度的運動量,長期持續的運動,甚至會使得生長激素的分泌可長達24小時,量甚至可達兩倍以上,所有運動當中,大塊肌肉群運動對長高更是有幫助,因為大肌群在收縮時給骨頭施加應力,能刺激生長板的細胞分化,常見能夠刺激大肌肉群收縮的運動包括籃球、排球、羽球、網球等運動模式,包含跳躍動作、敏捷度訓練與平衡感刺激,對於孩子的成長發展有顯著的幫助,但是若從事有潛在高受傷機率的運動,例如直排輪、橄欖球等,一定要使用護具,以免造成生長板受傷,而影響成長。此外多項研究亦證實,孩童和青少年生長期間從事運動時,可增高最大顛峰骨量,減少日後發生骨質疏鬆症風險和延後發生骨折的年齡,降低骨折發生;所以孩子適量運動不只幫助發育更可降低日後骨折的風險。
二、充足睡眠能增進生長激素的分泌
兒童長高,有生長激素的作用絕對是重要的。 孩子一天分泌生長激素最旺盛的時間,出現在晚上10點至隔日清晨2~3點之間,如果能把握晚上黃金睡眠時間且睡足8個小時,則生長激素會在睡眠的8小時內出現多次高峰的分泌周期,生長激素能夠分泌的時間越多,當然也越有機會長得高。所以擁有充足且正確時間的睡眠,對於孩子的身高發展,是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在這邊也呼籲家長,根據研究,孩子睡前玩3C產品、敖夜和壓力,都會影響睡眠的質與量,進而影響身高成長。
三、攝取足夠四種營養素,成為骨骼成長的最強後盾
兒童成長發育需要攝取「大量優質蛋白質」,才能提供原料供給肌肉及骨骼的生長。根據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的蛋白質攝取量,建議為:體重(公斤)×1.2~1.4(克)。舉個例子,孩子的體重為30公斤,每日約需要36~42公克的蛋白質,而何謂「優質蛋白質」呢?以營養學的觀點來看,攝取的食物含有9種必需胺基酸的蛋白質稱之,常見的瘦肉、肝臟、雞蛋、魚、奶類皆符合標準。
「鈣質」,是構成骨骼中礦物質的主要成分,另外在免疫、神經、循環、消化、內分泌等系統,鈣質也肩負著重要的生理機能。根據國健署公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4~6歲的孩子每天需攝取600毫克的鈣,7~9歲的孩子每天則需攝取800毫克的鈣,相當於一天要攝取600~800cc的鮮奶。
即便鈣質攝取量足夠,在維生素D缺乏的狀態下,鈣質也有可能無法被腸胃道順利吸收,根據國健署公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的標準,18歲以下的孩子建議每日需要維生素400IU,維生素 D 來源包括陽光照射、食物和營養品,皮膚可經陽光照射合成維生素D,所以建議小孩可以常戶外運動,在陽光下適量運動對長高與骨骼發育確實有幫助!
「維生素K」能夠增加成骨作用,強化骨骼,倘若說維生素D是「搬運工」,維生素K則是讓鈣質順利沉積成骨質的「水泥工」,維生素K存在於深綠色蔬菜當中,對於不愛吃深綠色蔬菜的孩子,家長更需要謹慎地評估孩子攝取是否充足。
長高固然重要,且儼然成為現代家長間熱門的話題,但不得不說以前照豬養的我們也都這樣成長過來了,觀察現代社會遇到的問題包括了雙薪家庭家長忙於工作以至於孩子外食的機會也提升,營養不均衡也就此萌生;3C產品的猖獗也讓孩子們沉溺其中而打擾到作息與睡眠,更不用說家長繁忙與升學壓力,將運動時間淪為犧牲品,與其本末倒置的尋求轉骨的偏方或是尋求自費施打生長激素,不如好好重視運動、睡眠與營養三方面,才是尋求長高的正確觀念。
撰文者/適康復健科診所 院長陳建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