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會交朋友怎麼辦?0~6歲社交能力與情緒發展全指南|職能治療師教你在家也能練互動力
社交能力,其實遠不只是打招呼、分享玩具那麼簡單。
它包含了孩子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緒、如何調節自己的感受,甚至在遇到衝突時能不能找到合適的解法。從孩子踏入這個世界起,所有的「互動」都是社交的起點。
了解孩子的個性與需求後,爸媽可以透過生活中簡單有趣的小情境,陪著他一起練習這些重要的「社會情緒能力」。
目錄
一、認識情緒的重要性
- 帶領孩子認識自己、他人的情緒。
- 可以透過情緒繪本、情緒圖卡,練習認識情緒。例如:「有看到他臉紅紅的樣子嗎?感覺整個牙齒都咬得好用力」「原來這是生氣的樣子啊」
- 當孩子有情緒時,可以在比較冷靜的時候,溫和的幫助孩子說出他現在的情緒。例如:「我看到你的眼淚,你現在很傷心、很難過」。
- 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有不同情緒的表現,可以與孩子討論遇到狀況會有的情緒、反應。
二、社會情緒發展里程碑
每個孩子的氣質都不相同,當然在社會情緒的發展上一定不一樣,透過了解基本的發展,可以幫助孩子更融入社會,去做出合適的互動。
-
5~8 週
- 會微笑、聽聲音,眼神會追蹤有興趣的事物。
- 陪孩子玩,主動回應孩子。
-
3~4 個月
- 開始會認出熟悉的臉孔。
- 透過不同的語調、聲音及動作,玩互動的小遊戲。
-
5~7 個月
- 會發出聲音互動,做出回應。
- 加入聲音說出感受。
-
9~12 個月
- 分離焦慮會出現,簡單的指令可以理解,例如:張開雙手知道是要抱抱。
-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但切記不是予取予求!
-
2 歲
- 這時候開始增加很多環境、人的互動,可以慢慢教導社交禮儀,不過因為孩子還小,可能不太熟悉會比較難遵守。
- 透過共讀,增加孩子的表達。這時候可選擇一些社會規範的繪本,例如排隊、用餐禮儀等等。
-
3~4 歲
- 孩子更大了有自主意識,說話表達也更多,和別人互動的技巧及禮儀在協助下可以完成。這時候如果有開始接觸托嬰、幼幼班的環境,對於孩子的社會互動有很大幫助。
- 多讓孩子去公園、親子館,或是入校,加入團體中跟同儕互動,可以觀察孩子的表現。
-
5 歲
- 慢慢遵守規則,可以加入鼓勵、回饋等等的方式,加強孩子社會互動的表現。
- 透過學校、家中的互動,不斷修正及練習。
-
5~6 歲
- 有團體概念,有些孩子可能會有行為的問題出現,這時候要好好的討論並解決。
- 孩子跟家長一起培養好的規範,從生活中就可以開始做起。
三、哪些因素會影響社會情緒
-
生理因素
每位孩子生下來都是特別的!所以孩子的氣質,是容易適應環境的?還是比較內向的?可能都有關係。
-
家庭因素
家長父母的情緒也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從小到大建立的習慣、教養方式可能也都有關。因此從陪伴中,要告訴我們自己要以身作則。
-
社會因素
接觸社會中不同人群,如學校、公園等,會學習到很多不同處理經驗,這時候可以協助孩子一起討論,找到什麼樣的互動方式是適合的。
-
經驗學習
透過不斷地修正、學習,會累積成一套自己的社交互動技巧。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在這個過程中都是需要自己與他人彼此相輔相成
四、如何提升社交互動
-
提升自我認同、自信心
孩子是不是不敢和他人互動?或是做事情時總感覺很怕?有些時候會喪失互動的機會。身為家長,讓孩子跨出去第一步其實非常重要。
- 不要急著否定孩子的努力
- 站在同一陣線,可以先陪伴孩子一起做做看
- 例如:剛剛發生什麼事?你是不是想跟他一起玩?你看媽媽做一遍。
-
建立互動的環境
孩子接觸的環境不會只有家裡,而是學校、親子館、公園等等都是重要的場所。這時候家長應該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孩子接入多樣化的環境,並在這些情境中,透過下面幾種方式跟孩子一起練習。
- 角色扮演:選擇孩子喜歡的娃娃、玩具,跟著孩子以及娃娃一起玩,過程中可以丟出剛剛遇到的社交互動問題。
- 示範口語提示: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先示範一次,並請孩子照做,透過重複的練習,可以慢慢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
-
加入社會互動的元素
遊戲的過程中,很適合玩分享、競爭、合作等等遊戲情境。建議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加入這些元素,例如:請孩子幫忙平分糖果餅乾,一起分享等等。
-
別忘記練習認識情緒、情緒理解及調節
透過遊戲的過程,可以觀察到孩子的情緒變化。提醒家長不要害怕孩子哭鬧!因為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之更是應該在情緒出現時,給予合適的應對及處理!
-
共同討論問題解決,並且給予回饋
每次結束,都可以回顧今天遇到的問題。例如:走在路上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聊聊今天的感受、有什麼困難的地方?如果孩子講不出來,可以換家長提供你觀察到的資訊。切記!好的地方要給予回饋!並針對今日可修正的地方討論解決方法,例如:你今天生氣的時候推了別人一下?為什麼不能推別人呢?你覺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結語
孩子的社會情緒,與未來的社交互動息息相關!每位孩子的個性氣質都不相同,首先要先了解孩子,並且陪伴孩子建立社交情境練習,若有相關疑惑,也歡迎尋求專業協助喔!
本文由職能治療師 吳欣諺 撰文提供
📩 有任何問題嗎?
歡迎加入【樂智康復健醫療集團 LINE@】,由專人為您提供協助與諮詢服務。
🔍 LINE ID:@wellnesslife
📲 https://lin.ee/VYwo1OT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是抽取病人自身的血液,經過專業離心技術淬取生長因子,注射至患部進行治療,由於生長因子具有組識修護與軟骨增生等功能,被認為是目前最新再生醫學療法
臨床研究顯示重量訓練是預防骨鬆肌少的運動指引,而壺鈴是俄羅斯研究強化整體體能的絕佳工具,在專業物理治療師指導安全動作及漸進負重下,透過壺鈴擺盪,來避免骨質流失,預防肌少症,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增生治療是一種肌腱韌帶關節損傷之療法,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溶液(非類固醇、亦非葡萄糖胺),分數次注射在受傷或退化、自我修復不佳仍會痠痛的肌腱韌帶上。目的是促使組織產生輕微的發炎,誘發增生反應,再次啟動修補機制,促進組織復原,強化軟組織的強度、減少疼痛。
透過超音波影像導引將玻尿酸精準注射至肩關節腔,將關節囊撐開並且潤滑,能有效緩解沾粘性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或「冰凍肩」。
透過專業的評估與觀察,察覺出正常與異常的嬰幼兒動作表現、分辨是否落後同齡兒童的發展里程,尤其是骨骼肌肉發展、粗大動作表現以及適齡的姿勢控制能力,且分析嬰幼兒發展遲緩的可能原因並予以治療。
職能治療在早期療育的角色可分為兩個部分。對於孩子而言,職能治療依照兒童個別的發展狀況,透過「遊戲」作為媒介,提供有目的性與有意義的活動,以增進孩子的動作控制、感覺知覺發展、心理社會發展與認知發展,使孩子能在進入小學生活前能具備相關的能力與技巧。對於家庭而言,職能治療會聚焦於提供支持與衛教,透過與家庭成員共同訂定目標,使成員能在早療過程中獲得參與感,並能得到充分的技巧與資源陪伴孩子成長,增進親子間關係,使孩子能在充滿支持與鼓勵的環境中,參與在家庭與社區之中,同時發揮自身最大的潛能。
語言治療以個別或團體的方式進行,藉由遊戲或經過設計的活動讓兒童主動參與,從中促進兒童口腔功能,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之發展和正確溝通行為之發展,進而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溝通以減少問題行為之產生,常見兒童問題包括語言發展遲緩、構音異常、口吃
臨床心理師除了可提供相關親職教育知識和應用方法供家長參考,並給予情緒支持,以疏解父母教養壓力。此外臨床心理師以會談遊戲治療、行為改變技術等方式瞭解孩子心理或行為問題,並協助孩子抒發內在情緒,發展適當表達或問題解決技巧。
肩頸痠痛是現代人常出現的問題,造成原因除了常見的姿勢不良、肌肉緊繃等等,大部分的人都會忽略頸部神經及關節的問題,若沒有對症下藥,一昧的按摩是沒有效的。在課程中,治療師會根據肌肉的走向,教大家如何正確的伸展肩頸的肌肉,及如何放鬆肩頸的神經和關節喔
音樂治療師有計畫性的使用音樂,透過歌唱、聆聽、即興、玩樂器、創作等多元的管道,提昇幼兒主動探索的意願。讓幼兒在與治療師的音樂互動經驗中,引導幼兒作出期待性改變與成長,像是認知,行為,情感表達,語言,大小動作,心理的發展目標,以達到在社會上更好地適應。
藝術治療師透過藝術創作,能幫助幼兒小肌肉控制、手眼協調、感覺與認知的整合,更進一步協助孩子將內心世界視覺化,增加其自信與表達力,抒發心中情緒以及建立正向人際互動,支持兒童的心理穩定度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