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療、熱療有沒有效?不是做幾次,是要天天做!
當我們走進復健科診所,最常看到的畫面,莫過於患者躺在治療床上,身上貼著幾個電療貼片,或照著紅紅的燈,當時間到的時候,儀器輕微地震動著,發出「嗶嗶」聲響。這些就是俗稱的「物理治療」儀器。但許多人心中也浮現一個疑問:「這些熱療電療真的有用嗎?還是只是浪費時間?」
其實,一般復健科診所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熱療(如熱敷墊、石蠟浴)、冷療、牽引、徒手治療、運動治療,以及最常見的電療。這些治療手段的目的,是為了減輕疼痛、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並改善關節活動度與肌力。
目錄
物理治療儀器的種類與作用

- 熱療:利用熱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僵硬和疼痛,如熱敷包、紅外線、臘療、超音波、短波、微波等。
- 電療:利用電流刺激肌肉和神經,達到止痛、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等效果,如經皮神經電刺激器(TENS)、干擾波治療器等。
- 水療:利用水的浮力、壓力、溫度等特性,進行復健,如上肢水療桶、下肢水療桶。
- 光療:利用光能促進組織修復,如低能量雷射治療儀。
- 力學治療:利用外力作用於身體,如頸椎牽引、腰椎牽引等。
這些儀器原理不盡相同,但都朝向一個目標:讓疼痛緩解、讓組織修復加快、讓功能恢復得更好。
為什麼有人說「做復健沒用」?

坊間常聽見一些患者說:「我做電療也沒改善」、「那個熱熱的根本沒感覺」。但這些聲音,其實背後藏著幾個常見的問題:
- 療程不夠完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物理治療儀器的效果通常需要持續累積,才能看出變化。若只是偶爾來一次,就像吃藥只吃一天,是無法期待症狀會明顯改善的。 - 做完儀器治療後依然維持不良姿勢與生活習慣
若本身的肩頸痠痛來自於長時間滑手機、低頭打電腦,即使做完治療後暫時緩解,若姿勢沒有調整,症狀仍會反覆。 - 單靠儀器治療,卻沒搭配運動訓練與徒手治療
儀器治療是輔助性的工具,要真正改善症狀,還是得靠整體的復健計畫,包括肌力訓練、拉伸、關節活動度訓練等。 - 組織受傷太過嚴重
有些病況太過嚴重,無法單靠自然修復或儀器治療來回復,此時就可能需要加上其他的治療來協助組織修復,如注射葡萄糖水或PRP的增生治療或震波治療等。
天天復健,健康才會看得見
這也是我們常常對患者說的一句話:「天天來做復健,健康看得見!」
復健不是速戰速決,而是像每天澆水、曬太陽一樣,慢慢累積才能看到改變。物理治療儀器的確能幫你止痛、減輕不適,但唯有持之以恆地配合整體療程,才是真正走向康復的關鍵。

結語:物理治療儀器不是沒用,而是需要用對
儀器治療不是神奇的快速解決方案,但它絕對不是沒用。它的價值在於「輔助修復」與「降低症狀」,是一個打好身體基礎的好幫手。真正讓身體變好的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每天投入一點時間,給予身體修復的機會。
記得這句話:天天做復健,健康才會看得見。 別讓錯誤的觀念阻礙你變好的機會,讓我們從正確認識物理治療儀器開始,一步一步回到健康的生活節奏。
本文由適康復健科 信義院院長 蔡定達醫師 撰文提供
📩 有任何問題嗎?
歡迎加入【樂智康復健醫療集團 LINE@】,由專人為您提供協助與諮詢服務。
🔍 LINE ID:@wellnesslife
📲 https://lin.ee/VYwo1OT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學經歷:
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是抽取病人自身的血液,經過專業離心技術淬取生長因子,注射至患部進行治療,由於生長因子具有組識修護與軟骨增生等功能,被認為是目前最新再生醫學療法
臨床研究顯示重量訓練是預防骨鬆肌少的運動指引,而壺鈴是俄羅斯研究強化整體體能的絕佳工具,在專業物理治療師指導安全動作及漸進負重下,透過壺鈴擺盪,來避免骨質流失,預防肌少症,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增生治療是一種肌腱韌帶關節損傷之療法,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溶液(非類固醇、亦非葡萄糖胺),分數次注射在受傷或退化、自我修復不佳仍會痠痛的肌腱韌帶上。目的是促使組織產生輕微的發炎,誘發增生反應,再次啟動修補機制,促進組織復原,強化軟組織的強度、減少疼痛。
透過超音波影像導引將玻尿酸精準注射至肩關節腔,將關節囊撐開並且潤滑,能有效緩解沾粘性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或「冰凍肩」。
透過專業的評估與觀察,察覺出正常與異常的嬰幼兒動作表現、分辨是否落後同齡兒童的發展里程,尤其是骨骼肌肉發展、粗大動作表現以及適齡的姿勢控制能力,且分析嬰幼兒發展遲緩的可能原因並予以治療。
職能治療在早期療育的角色可分為兩個部分。對於孩子而言,職能治療依照兒童個別的發展狀況,透過「遊戲」作為媒介,提供有目的性與有意義的活動,以增進孩子的動作控制、感覺知覺發展、心理社會發展與認知發展,使孩子能在進入小學生活前能具備相關的能力與技巧。對於家庭而言,職能治療會聚焦於提供支持與衛教,透過與家庭成員共同訂定目標,使成員能在早療過程中獲得參與感,並能得到充分的技巧與資源陪伴孩子成長,增進親子間關係,使孩子能在充滿支持與鼓勵的環境中,參與在家庭與社區之中,同時發揮自身最大的潛能。
語言治療以個別或團體的方式進行,藉由遊戲或經過設計的活動讓兒童主動參與,從中促進兒童口腔功能,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之發展和正確溝通行為之發展,進而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溝通以減少問題行為之產生,常見兒童問題包括語言發展遲緩、構音異常、口吃
臨床心理師除了可提供相關親職教育知識和應用方法供家長參考,並給予情緒支持,以疏解父母教養壓力。此外臨床心理師以會談遊戲治療、行為改變技術等方式瞭解孩子心理或行為問題,並協助孩子抒發內在情緒,發展適當表達或問題解決技巧。
肩頸痠痛是現代人常出現的問題,造成原因除了常見的姿勢不良、肌肉緊繃等等,大部分的人都會忽略頸部神經及關節的問題,若沒有對症下藥,一昧的按摩是沒有效的。在課程中,治療師會根據肌肉的走向,教大家如何正確的伸展肩頸的肌肉,及如何放鬆肩頸的神經和關節喔
音樂治療師有計畫性的使用音樂,透過歌唱、聆聽、即興、玩樂器、創作等多元的管道,提昇幼兒主動探索的意願。讓幼兒在與治療師的音樂互動經驗中,引導幼兒作出期待性改變與成長,像是認知,行為,情感表達,語言,大小動作,心理的發展目標,以達到在社會上更好地適應。
藝術治療師透過藝術創作,能幫助幼兒小肌肉控制、手眼協調、感覺與認知的整合,更進一步協助孩子將內心世界視覺化,增加其自信與表達力,抒發心中情緒以及建立正向人際互動,支持兒童的心理穩定度與發展







